高晓松前妻、时尚博主夕又米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我的前半生……谁还惦记那点破事儿啊?”,借亦舒作品《我的前半生》中女主人公罗子君的经历,谈与高晓松离婚对自己的改变,并借“花瓶女”的故事吐露心声:现今我过得如此这般,谁TMD还惦记那点破事儿啊!
夕又米坦言在离婚以后曾有过如罗子君一样的惶恐时刻,但“所幸身边也有唐晶一般的好友,还有懂事到让人心疼的女儿,陪伴我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一切确实已像前半生那样遥远。”她也引用书中唐晶的金句表达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改变,“这世界像一个大马戏班子,班主名叫生活,拿着皮鞭在站在我们背后使劲地抽打,比我们跳火圈、上刀山,你敢不去吗?”直面生活的夕又米如今已经找回自我,“我就是我的归宿”,而这也是她真正的高光时刻。
高晓松的老婆徐粲金(原名徐珊珊),为内地知名时尚博主、服装设计师,她与高晓松相识于选秀比赛,2006年两人在美国秘密结婚,2007年育有一女。由于徐粲金比高晓松小19岁,这对“老少配”一直是媒体和网友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曾经多次甜蜜出行,高晓松也曾在接受采访时大秀恩爱,回忆向妻子求婚时的浪漫瞬间。然而,关于两人婚变的传闻却屡见报端。
2010年,网上曾经有爆料称某热门选秀节目评委的80后老婆劈腿,当时众多网友猜测过是高晓松,也曾有记者拨打过高晓松的电话,不过并没有得到回复。2013年两人再次传出离婚传闻,当时高晓松经纪人阎**,坚决否认了此事。同时,高晓松妻子的朋友也站出来表示,高晓松夫妻感情很好,自己与徐粲金都觉得此事莫名其妙。
据悉,徐粲金是河南商丘人,1988年3月23日出生,家境不错,曾被曝出家里做手术器材生意,后来炒股。徐粲金婚后不甘于做全职太太,自立品牌如今已是人气颇高的服装设计师,曾有网友质疑徐粲金“傍老公名气上位”,她则气愤地在微博反驳网友,强调自己嫁高晓松时对方一分钱都没有,就连办婚礼的钱都是管哥们借的。
高晓松离婚时说,聚散自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想起那段很喜欢的唱词“我会常记先生好,我会常念南山幽。会想念,紫竹萧萧月如钩,溪光摇摇屋如舟。青山在,绿水流,让你我只记缘来不记仇。”
如何看待晓松奇谈这两期的《台湾观感》?
01
不知道你的微信群里是否存在这样一种人,你发个什么新闻,他不对新闻本身做出任何评价,而是直接点破,说这条新闻早就有了,没什么可聊的。
我有一个亲戚,就是这类人。
有一次,群里有人发了一个段子,当大家正嘻嘻哈哈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这位亲戚突然跳出来说,这都是好几年前的段子了……
接着,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再接话。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尴尬。
还有一次,群里的长辈发了一条消息。
没过多久就收到这位亲戚一本正经的回复:这条消息是假的,早就有人发过,已经辟谣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对于长辈转发的这类谣言,晚辈们早已见怪不怪。大家心知肚明,他们转发的初衷,无非是想表达对亲人的关切,提醒大家注意可能存在的危险。
因此,对于这种善意,晚辈们已经形成一种默契,看破不说破。
不知这位亲戚是急于表现自己,还是希望给大家营造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对于一些消息总是屡屡点破,直到把天聊死了。
看破且说破,其实是犯了情商之大忌。特别是在大家相聊甚欢的时候,不留情面地说破,不但让场面陷入尴尬,也挫了别人的兴致,最后必定招人厌。
真正高情商的人,看破不说破,从来都不会让别人难堪,还能不着痕迹地化解尴尬,让人如沐春风。
02
把天聊死的人,往往读不懂别人的情绪。
上周大学同学聚餐,同学Y至今单身,喝了几杯小酒,开始自我调侃:“学生时代没赶上早恋,猛地回头已经奔三,发现这辈子再也没机会早恋了。”
突然,有位男同学自作聪明地来一句:“没关系,早恋来不及,黄昏恋还绰绰有余!”然后沾沾自喜地看向众人。
Y的脸倏地红了,冷哼了一声,就不再接话。
大家都知道,Y不痛不痒地开着玩笑,内心却十分失落。识相的准备安慰几句,没想到却被男同学给“截胡”了。
把天聊死,最要命的'就是没有充分地读懂说者情绪中的真实内容,图一时嘴快,伤人于无形。
这让我想起曾经听过的一个心理学讲座,老师讲的是自己一个亲身经历:
老师曾经是某公司的小领导,有一次和公司新来的应届生小A同学单独吃饭,等饭的时候两人就聊了起来。
不知聊到什么话题,老师说起了自己的前男友,感叹了一番,说前男友人在北京,长得帅,工作好,对她也很好,当时自己怎么就没好好珍惜呢。
然而,小A同学是这样回答的:“嗯,他是挺好的。”
没错,小A同学成功地把天聊死了,老师一脸尴尬,半天找不到新话题。
后来老师解释,如果是一个高情商的人,会如何接盘:
首先,当老师说出这番经历的时候,听的人应该先考虑考虑老师说这句话的情感,是难过?是惋惜?还是单纯炫耀一下?
显然,失败的感情经历没什么可炫耀,而对于时隔多年的旧情,难过更谈不上。由此可知,老师就是有点小遗憾小伤感罢了。
然后,找到对这个情绪的正确回应。感慨往事,无非是希望对方说点安慰的话随她的心。
所以,小A同学可以这样回应:“确实挺可惜的,但你这么优秀,肯定可以遇到更好的,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呀?”巧妙地转折一下,就把话题给岔开了。
真正高情商的人,应该是在倾听对方的同时,觉察对方情绪中的真实内容,再进行自我行为的判断,而不是被表面的话语所控制。
03
作家李筱懿在她的著作《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中,提到自己曾经吃过的一个大亏。
刚刚工作的时候,她是老板的秘书。有一天,公司来了两位重要的客人,其中一位还是她的校友。中午的时候,四人一起吃饭。
吃得正开心的时候,校友问她:“教你们当代文学的是不是XXX老师?”她说是。校友接着问:“他课上得怎么样?”
或许是急于表现自己有趣的特质,她抖起机灵:“他是一个好老师,但是太没趣,课上一半人在睡觉,一半人在看小说。他还有个最诡的毛病,每一届都要挑全班最漂亮的女生读《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怎么,你们认识?”
校友最后吐出五个字:“他是我爸爸。”
最后,那个项目换了对接人。
职场上,急于抖包袱的人最容易在不经意间把天给聊死,因为浅表交往很难判断对面的人有着怎样的人际关系。
真正情商高的人,聊天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表达自我,显示自己的聪明、睿智、博学,而是和对方形成语言和心理的良性互动。
作家莫里斯说过,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仔细观察那些高情商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未必博学多才,或是能说会道,但都特别善于倾听,因为他们明白,有效沟通是达成共识,而不是做一道抢答题。
所以,接话的时候应经过大脑,三思而后行,切不可做一个莽撞的人。
04
其实说白了,情商高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说话时充分考虑别人的感受。你考虑到了对方的感受,对方才会把你装进心里。
有一期《奇葩大会》,何炅是主持人。节目中,两年前海选被淘汰的年轻选手冉高鸣重新杀回了舞台。
也许是因为过度紧张,整个过程冉高鸣的表现都显得慌乱又浮夸,由于用力过猛,以至于高晓松忍无可忍地打断了他。
现场的气氛一度陷入了僵局,多亏了何老师自带光芒的登场解救。
首先,他没有像高晓松那样很直接地“指正”,而是照顾选手感受,站在冉高鸣角度去替他解围:
“我对你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我来这儿之前,也是紧张到不行。”
这样充满人情味的言辞,让冉高鸣稍微放松了下来,而不是在那样的情形下,觉得自己孤立无援,从而着急慌乱地为自己开脱和解释。
接着,又给出建议,告诉他如何在节目中表现得可爱和不着痕迹。
最后,何炅又循循善诱,设身处地地为他以后的人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希望他能够学会举重若轻。
何炅的三言两语,就打破了僵局,正是因为他能将心比心,运用情绪的同步性,充分地为对方着想。
怪不得马东会评价何老师:情商特别高,那种周到和八面来风,都在他的掌控之间。
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高情商,但至少我们在说话时能够走点心,如果不知道自己将要表达的内容是否具有一种冷场的杀伤力,那就干脆保持沉默。
老话说的好: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刻意花了一个小时时间看了这两期节目,并且做了笔记。之前没有接触过任何高晓松老师的视频节目,例如《晓松奇谈》或者是《晓说》。个人非常喜欢高晓松老师的音乐作品。对于其本人持中立态度。我将回答的是本期节目与台湾之前关系的内容,不涉及评价节目本身质量的好坏。在这两期节目里,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是他自己对于整个台湾的一个直观印象,并且从各个方面大致介绍了台湾的一些历史以及现状问题。总体而言,高晓松老师很喜欢台湾,这是他自己说的。并且,对于台湾有非常良好的一些印象。这个其实题主在题里已经说了。所以简短的而言,对于大多数尚未去过台湾或者是对于台湾不够了解的朋友,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不错的入口。但是这两期节目里也的确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硬伤,我将会在答案后半段指出。如果想要了解一个真正的台湾,那还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走一遭。首先,高晓松老师普及了很多台湾独有的,大陆人不了解的概念。这点对于对台湾不够了解的大陆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入口。比如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就有「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眷村」与「名嘴文化」等。能够在几分钟能将这些概念用诙谐幽默而又简单易懂的话语讲清楚。体现了高晓松老师很深的文化功底。高晓松老师所带来的关于台湾的这些印象,很可能就是一个第一次去台湾的大陆人对于台湾最直观的印象。比如人人都很有礼貌,比如其实我们两边也差不多,无非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字政治体制不一样。还有很多很多。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包括我自己,以及所看过许多陆生朋友刚到台湾时所写下的文章都很显明的体现了这一点。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刚看过这期视频之后立刻去台湾,或者是刚从台湾回来之后看高晓松老师的视频,可能会很同意视频里的大部分观点。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有部分弱化或者隐瞒缺点,而放大优点的嫌疑。尤其是在提到和大陆的对比时,这种方法尤为明显。他用的和台湾的对比很像一种田忌赛马式的对比。我记得之前无论是周小平的关于台湾的文章,或者是韩寒的关于台湾的文章里都有类似的这种观点。然而其实只不过是立场不一样罢了。其次我要说的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很多细节。这个将一点一点分开来说。小确幸:第一期里高晓松老师说自己尚未去台湾时,看台湾的电视节目,觉得人人都打了鸡血。因为他们在电视上永远都在吵架。后来到了台湾之后才发现有着巨大的反差,原来大多数人都很安静。人们追求的并不是一种打了鸡血为了政党撕破脸的生活,而是一种平静的小确幸的日子。这点是对的,也是一种台湾的社会风气。但是台湾人并没有特别享受在这种状态之中。事实上,有很多台湾人也在反思为什么到今天台湾的经济变得这么烂,为什么马英九讲的拼经济拼经济却带来的是越来越大的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我只能说,小确幸的确存在,但不是人人都享受它。扩展阅读:台湾的小确幸到底是什么大学教育:这点是题主最怀疑的。真的有8分上大学吗?这个是真的,我可以告诉题主,高晓松老师所举的例子几乎都是真实的。这里高晓松老师用了第一个对比,高晓松老师对比了台湾的大学。并且贯穿两期视频的好几个时节段。首先高晓松老师说台湾想上大学就一定能上,很多排名末尾的学校常常找不满学生。然后得出台湾的大学教育资源比大陆丰富。这种推论里结果是对的,然而推论的方式却错了。事实上大陆也有很多三本,大专常年招不满学生。我上大学那年,在补录的时候刻意的去看了一下补录大学的空缺比。看到三本大专那里我简直惊呆了。缺口几乎已经可怕到每个专业只录了本来要录名额的一半不到。有兴趣的可以明年高考时自行点进招办官网,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样。其次高晓松老师提到了台大和清华,并且狠狠地鄙视了自己的母校。其结论是台大清华学风很浓,继承了老北大清华的传统。然而我们今天大陆的大学却功利味道满满。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子吗?我不是在否定台大的教育,但是就我曾经在两岸的大学里各上过学来看(大陆C9+985,台湾私立名校,排名靠前)。单单讲学风这一点而言,没有什么学校能比得上大陆的学校了。因为大陆的学生面临的竞争力更大,我曾经在facebook上随手贴过我们学校冬天早上图书馆排队的场景,当时我Facebook里台湾的好友几乎吓住了。即便是台大的同学也是这样,他们没有办法想像学习如此认真刻苦的学生。台大是所好大学,然而让高晓松老师捧的位置太高了。北大清华也许没有达到高晓松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但是我必须要替北大清华的同学说句话,那就是这两所学校也绝对没有高晓松老师说的那么不堪,好像人人都在关心「去国企还是去私企」这种问题。医疗:高晓松老师还提到了台湾的医疗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人间天堂的感觉。这点上我本人没有发言权,但是台湾的健保体系做的的确是世界上排在世界前列的。我自己本身曾经在台湾看过病,因为当时提前缴纳了保险,所以在校医院里看病一分钱没花,而且还很萌的送了我一个杯子。(台湾人奇怪的萌点)==。贫富差距:这点上,台湾的确是一个基尼系数并不高的国家(0.33),对比中国大陆的0.47可以说贫富差距并不是很大。所以其实高晓松老师也并没有夸大。但是肯定还是会有。然后是高晓松老师提到的一些台湾特色,像是机车文化这些。都是高晓松老师的个人主观感受,也基本上都是对的。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下面是整整一组重头戏,那就是衣食住行问题。衣服上,高晓松老师说台湾人很少追求爱马仕,香奈儿这种名牌。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子的。我上学的学校里,女生coach算是蛮多的。香奈儿,Gucci之类的也有。爱马仕倒是真的没看到。然而追求生活质量本身不是什么错误。高晓松老师似乎是想说台湾人并不很俗气的追求一些已经烂俗的奢侈品牌,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种自我的设计。这点上是存在的,台湾的很多独立设计的确很漂亮。然而逻辑却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喜欢香奈儿爱马仕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很俗气的想要把这个像暴发户一样的显给别人看。他也可以同时追求独立设计。每次有什么大牌发售的时候,台湾的一些专门店门口会整夜排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已。食:这点我完全同意高晓松老师,就酱。也许香港美食爱好者可以跳起来反驳高老师。住:高晓松老师用北京和台北的房价进行对比,然后得出了台湾的房价「真的已经算很便宜了。」这样的结论。其实并不是这样,可能因为高晓松老师接触的一些人都是像李宗盛,张大春这样文艺界的人士。本身其地位也并不低。然而年轻人拿着22K买不起房的场景也是广泛存在的。我今年又回台湾时住在一个朋友家,大概已经算是郊区了。高层小区,一套100平米左右是两千多万台币。约等于四百万人民币。北京人买房买到通州,台北也有人买房买到桃园。行:这点上高晓松老师说的基本没什么问题了。台湾的交通发达是可以身体力行感受到的,并且,大街上的车很多都是90年代的本身和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有关系。然后是另一个重头戏,传统文化。台湾是真的有保存中华文化保存的那么好吗?这个话题简直太大了,估计学界的人也很难解释清楚。高晓松老师认为台湾的文化是很发达的,这点我同意。而且高晓松老师自己是文化界人士,发言肯定比我更专业。但是如果认为今天的台湾文化是传统的中国文化,那就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了。事实上台湾自身的历史以及其地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拥有一种独特的台湾文化。如果简单说的话,应该是闽南文化,汉文化,日本文化与台湾本身原住民文化等的结合体。绝对不是单单「中华文化」四个字所能搞定的。具体不讲了。下来是高晓松老师视频中的一些硬伤与和我所接触到的不符合的地方。我大概说一些,剩下的明天起来再补充。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上边已经写过了。事实上台湾人也很追求名牌,我相信追求名牌的心在哪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经济发展的高低带来的差距而已。高晓松老师说一波人到了台湾之后,因为后于闽南人,所以被当做了客人成了客家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关于客家人具体的解释自行百度。大概就是中原的汉人到了东南沿海一代这样子吧。书店:高晓松老师说进入大陆的书店,满目的成功学。进入了台湾的书店,每个地方都透露着文学的气息。其实诚品最显眼的位置摆的也是畅销书。大陆越来越多的书店开始把文学性看的更为重要。这点上有种田忌赛马的感觉。历史书:我不知道高晓松老师翻的是台湾的哪一套历史书,不过我自己本身是看过台湾高中的所有历史书的。而且还跟着老师一起做过课题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在台湾的历史书中,均没有出现诸如「我国」带有主观意义的字眼。所以其实台湾目前所使用的历史书是尽量避免主观判断。高晓松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是台湾的文化很发达。然而举例却让人大跌眼镜。比如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会说成语……这个根本没有丝毫的说服力。我在台北也见过很多水平很低的出租车司机,在大陆也见过凯恩斯货币理论侃侃而谈的司机(今天下午刚见的…………)。还有什么因为**改名,或者是某个地方因为**而出名。这个推论就更扯了……因为拍了《悲情城市》,九份出名了。所以这就是文化发达呢?如果你说《悲情城市》文化意义很强的话。但是《那些年》也火了一把平溪,你说这算什么呢?还有一些硬伤,我明天再补充。我先简单做一个结论,然后把答案发出来等你们来点赞。大概就是,高晓松老师的确是很喜欢台湾,和我一样。并且对台湾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点也和我一样。然而很多「推论」往往是先预设结果,然后再用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去推论出结果。这是一个节目不应该的。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人类对于电视节目往往是缺乏反应力的。读书时,人需要长时间的进行上下文的思考,去思考作者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而得出结论。然而看电视时却不是这样。电视往往会切断人的思维模式,使人在看电视时进行一种不自主的非思考性活动。回到高晓松老师的节目里来,这点会更加明显。我之所以说一个没有去过台湾准备去的人,或者是一个刚刚从台湾回来的朋友也许会很同意高晓松老师的这个节目就是这样。所以,这两期节目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教材。但是台湾并不完全是它所说的那样子。你待的越久就会越发现,台湾的迷人之处绝对不仅仅是高晓松老师说的这么简单。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