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自信,有些毕业生自我认知不准确。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所以他们盲目自信,职业目标定得很高。最终,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导致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很大差距。这样的毕业生如果就业受挫,情绪会直线下降,产生孤独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自卑和恐惧。部分毕业生顺利通过大学四年,具备一定的实力和优势。
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评价很低。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害怕明码标价,不敢主动向雇主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而败的困境。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就业成功的大敌,也是心理受挫的主要原因,必须下大力气克服。焦虑和不耐烦。由于大学生生活经历少,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有失败感和挫败感。
引起焦虑的主要问题是,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职业,条件好的单位,被用人单位拒绝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工作怎么办,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后,会感到力不从心,失去信心,表现为抑郁,缺乏进步,抑郁,抑郁。严重者会对外界环境漠不关心,减少人际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从而导致抑郁症状。这种心态与就业的竞争机制是不相容的。
依赖心理,一些毕业生盲目依赖学校。亲戚和朋友。在就业过程中,我们不是积极参加双选会或者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而是等待学校提供面试机会,或者整天想着攀亲戚朋友关系,甚至幻想拿点钱买个职位,这也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保守心理学。有的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者执着于谦虚美德,不敢展示自己的长处和特点,没有拼搏精神。
优点:
1.可塑性较强
刚走出校园的应届生大多淳朴无华,较易适应企业的需求,包括技术要求、制度要求和文化要求,这样的优势是其他求职群体所难以具备的。
2.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
由于很多应届生的就业环境不尽如人意,在客观上增强了其对岗位的热爱程度。有调查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应届大学生对首次就业的企业存有感激和依赖感;在运作规范的企业中,应届大学生的流失率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3.薪酬要求较低
眼高手低曾是大学生的通病,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使他们的就业观念日趋理性。有媒体报道,某一线城市公安局招聘文职雇员,平均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仍吸引3万余名求职者报名,其中许多都是应届大学生。企业人事经理也反映,现在和大学生谈工资福利是最有弹性的。
4.工作经历并非“空白”
许多用人单位的决策者以为,只有参加工作两年以上,才算有了经历。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应届生虽没有正式工作的经历,但却有学习知识的经历和社会实践的经历。据了解,众多应届生都抽时间参加了社会实习,有的学生还根据专业进行挂职实习,这些经历都有助于大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缺点:
一、流动性相对较高
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好不容易招聘来了一个合适的应届生;在工作岗位上,安排抓人安排老师傅老员工来教他们,等到公司准备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后再重用、晋升,最终培养成能独当一面时,意料之外的情况就出现了,有些应届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认为他们应该做管理者认为他们满腹经纶,从基层做起屈才了,有些人吃不了基层的苦,耐不住基层的“寂寞”,工作不到一年就离职了。公司差不多把他们培养出来了,他们却在这时离职了,公司所受的损失是可想而知的。
二、会做事不会做人
虽然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应届生,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做事一般不成问题,但假如情商不高、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反过来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和效果。”
有的应届生明明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不懂得及时求助,自己一个人在一旁冥思苦想;有的自以为是、明明不懂却装得以为是自己很牛、总是凭自己感觉做事情,没有做好规划;有的则是性格孤僻,除了工作不与其他人接触等等。像这样的应届生是难以受到企业青睐的。
三、以自我为中心
一些应届生不太懂得谦虚,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总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自以为自己满身是优点,好像一上岗就能为企业创造奇迹。在一开始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不断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种应届生企业一般是不会录用的。在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崇尚团队精神才是真谛。
应届毕业生
应届毕业生,毕业的学生。当一名学生正式毕业,该学生为应届毕业生。
应届毕业生分四种
1.即将要毕业的,但是还没拿到毕业证,或者已经停止学习了,处于实习状态的。
2.拿到毕业证了,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不超过择业期年限的(超过则为往届生)。
3.高校应届毕业生,指该年度毕业的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普通应届毕业生)。
4.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指经统招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当年度毕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