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工作需要迁户口。迁户口可以便于办各种证件。户口迁到学校,表示已经有当地的临时集体户口,身份证丢失,可去补办,不用回老家。办出国签证护照、港澳台通行证等,都免去就读高校与生源地之间来回奔波,还有考驾照无须办理暂住证,以及毕业后可以将个人档案放到当地省人事部门托管,享受各种城市配套服务,如购房手续简便。
户口迁移流程:
1、户口在学校的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应将户口由学校迁移到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凭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就业报到证》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及学校所在地公安机关签发的《户口迁移证》办理入户手续;
2、户口不在学校的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的,凭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就业报到证》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就可将户口由原籍直接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户口迁出地公安机关凭《就业报到证》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直接办理《户口迁移证》,工作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不需发《准予迁入证明》;
3、户口在学校的毕业生,要求将户口迁回原籍的,公安机关凭毕业生本人的毕业证和《户口迁移证》办理恢复户口手续;
4、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离开学校时,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暂缓2年就业。暂缓就业毕业生的户口可继续保留在学校2年。毕业生在暂缓就业期间落实工作单位的,公安机关凭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就业报到证》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暂缓就业毕业生,在暂缓期满后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按照有关规定将户口迁回原户口迁出地;
5、户口在学校的原农业户口性质毕业生,要求将户口迁回原籍,并要求恢复农业户口性质的,可予办理。为妥善处理好非转农后出现的问题,事先应征求申请农业户口所在地的乡镇或村委会意见;
6、入学时未将户口办理农转非手续的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后,在办理户口迁出时,户口迁出地公安机关在为其办理农转非手续后,以非农业户口性质迁出;
7、户口在学校的本省生源毕业生,未落实工作,要求将户口迁回原籍,其父母户口已迁移到本省其他地区的,可直接将户口迁至其父母户口所在地;如果父母一方还在原籍居住的,该毕业生的户口仍应迁回原籍;
8、已领取《迁移证》将户口迁回原籍的毕业生,因故一直未办理落户手续,迁入地公安机关问明情况后,凭原《迁移证》恢复户口;已领取《迁移证》将户口迁往异地,因故一直未办理落户手续的,按有关管理规定办理;
9、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后,人事部门不再发《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报到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
公民迁出本户口管辖区,由本人或者户主在迁出前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出登记,领取迁移证件,注销户口。
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公民迁往边防地区,必须经过常住地县、市、市辖区公安机关批准。
第十三条
公民迁移,从到达迁入地的时候起,城市在三日以内,农村在十日以内,由本人或者户主持迁移证件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入登记,缴销迁移证件。
没有迁移证件的公民,凭下列证件到迁入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入登记:
(一)复员、转业和退伍的军人,凭县、市兵役机关或者团以上军事机关发给的证件;
(二)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和留学生,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者入境证件;
(三)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释放的人,凭释放机关发给的证件。
怎么算应届生身份
答案很简单:档案放人才市场或者学校保管,不签三方,不交社保就保留视同应届生身份了。
但是:最近两年应届生有优势是因为疫情影响,国家明确照顾2020-2021应届生,拿出一些基层岗位给应届生。并不是让你不就业,憋着劲儿去弄什么应届生身份。
另外,自己去看看国考、省考事业编人才引进公告或者职位表,限制2021年应届生的,你2020年毕业没就业的“视同应届身份”也是没资格报名的。 去就业,拿2年基层工作经历,才是真正优势巨大! 一般研究生+2年基层工作经历岗位,考公分数最少容易5~10分,多的甚至容易10~15也不是没有,化肥哥当年就是靠这个上岸省厅的。 国考省考中,不少岗位要求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很多人因为闹不清自己究竟有没有基层工作经历,放弃了相关岗位;有些想当然以为自己有,到面试确认环节审核不通过,考试成绩作废,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个基层工作经验到底是什么?政策原因:2010年,中组部发文强调:要注重从县、乡党政机关选调优秀干部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到基层培养锻炼(这也是定向选调生录用到省市机关后要专门下派锻炼的原因)。
官方要求: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人员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具体指具有在区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在军队团和相当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退役士兵在军队服现役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关于公务员考录中基层工作经历起始时间界定的意见》 (人社厅发[2010]59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考录工作,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现就基层工作经历起始时间的界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在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员,基层工作经历时间自报到之日算起。 二、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人员,基层工作经历时间自报到之日算起。到基层特定公益岗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初次就业的人员,基层工作经历时间从工作协议约定的起始时间算起。 三、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视同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自报到之日算起。 四、到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单位工作的人员,基层工作经历时间以劳动合同约定的起始时间算起。 五、自主创业并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的人员,其基层工作经历时间自营执照颁发之日算起。以灵活就业形势初次就业人员,其基层工作经历时间从登记灵活就业并经审批确认的起始时间算起。 六、本意见使用于公务员招考时确定基层工作经历的起始时间,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_一_年九月七日 很多人的误解在于:搞混了基层项目工作经历和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区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这个很多人搞不懂,以为只有体制内工作才算,其实你别管是在国企、私企、外企还是村委会、事业单位等等任何正规单位工作,有合同有社保,二者互相印证累计满24个月以上(可以换单位、可以中断),都是算基层工作经历的。当然,部队服役没有社保,也是可以算的。
注意:如果换工作,离职证明要妥善保存,否则有些民营企业倒闭破产后你没地方开证明了,认定会有麻烦。 如果你这些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办呢? 也有一个办法:去注册一个个体工商户(费用很低,也不用缴税,只需要按期网上年报即可),然后给自己按照个人灵活就业缴纳社保。累计24个月,也是算的。 当然,全日制在读学生寒暑假或者大四去实习也是不算工作经历的。基层项目工作经历是专指:大学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这些专项项目。在录用公务员、事业编的时候一般是有加分(以前多,现在很少了)或者专门的职位。
另外,基层项目工作经历也是算基层工作经历的。 最后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耍小聪明搞投机取巧。全日制学历就读期间千万不要去交社保算工龄,这会导致你的学历变成在职学历。 具体看这篇,我就不多说了:千辛万苦读下来的全日制文凭,一不小心变成在职学历,这个小便宜千万不要贪!法律分析:应届毕业生指在应该毕业的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学生,简单地说,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就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分四种:
1.即将要毕业的,但是还没拿到毕业证,或者已经停止学习了,处于实习状态的。
2.拿到毕业证了,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不超过择业期年限的(超过则为往届生)。
3.高校应届毕业生,指该年度毕业的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普通应届毕业生)。
4.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指经统招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当年度毕业的学生。
法律依据:《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第一条 报考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10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9年10月以后出生);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主要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设置10%—15%的计划,用于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含)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地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按照《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要求,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