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碰见了一个刚刚毕业的同学,当我和他提起国家电网的考试时,他摇摇头说自己已经签约了某单位,我反问他:"除了考公考编,自己之前有想过进国企吗?"同学笑笑说道,自己压根就不了解国企,自己是电气专业出身,对于国家电网的考试也不是特别了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我说到烟草的时候,他的眼睛似乎放了光。
1、你知道有多少人想考国企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报考国考、省考、事业单位、教师、银行招聘的人数,在不断呈现上升趋势,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但国省考、教师等招考,一般为在职人士报考的人较多。
大部分人的认知,还停留在最传统的打法,实际上,对于应届生而言,国企考试,是一个更加具有诱惑力的考试。
2、70%的人都不知道国企考试
很荣幸的,你有先见之明,关注了"国企人事考试网",对于国企考试的大门,你已经迈进了一步。每一年的春招、秋招,校园招聘会有大量的国企招聘,但是90%的学生是获取了信息,也不会重视这样的考试。
例如,国家电网校园宣讲会的现场,一般能超过50人规模的就算不错的,超过100人的就属于特大型宣讲会现场,日常十几人的宣讲会现场是很常见的。而其它的国企,例如三大运营商、邮政招考、铁路局招考、烟草考试,部分通过自有的官网发布招聘信息,还有一部分则是通过招聘网站发布信息。
3、学生对国企招聘缺乏了解
大部分的学生,除了考研、考公、考编之外,就是自己去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国企的概念,其实并不是特别清晰,也就是对国有企业的清晰认知度。
我选择,我不后悔。每一份工作,都有可学习,可成长的空间和环境。关于国企,这些你可以get!
郑州分配生名额是怎么定的
全名额分配生:也称指标生,是指部分普通高中拿出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一定范围的初中学校招生,分配生名额将统一公示。主要根据初中学生的人数等因素来分配各校分配生名额,这也是公助生的一部分。
一、分配生的优势
不用参加今年全市统一的中考,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招录“保送生”
二、分配生的弊端
1、小升初时,如果不占用划片名额只自主选择民办学校 (但所择的学校是公办学校),则不享受分配生优惠政策;
2、正常情况下选择非就近划片指定的公办学校,如条子生、择校生都不享分配生政策;
3、如果您是通过第二条(不占用公办名额选择民办学校)而享受的分配生优惠政策,也需要确认一下此民办学校是否在优惠生政策的范围内。
4、我们县要求分配生还必须符合应届生、连续三年在学籍学校就读。
三、分配生数量的确定
分配生的名额根据该地区当年的招生计划和该地区初中学生的人数等因素来分配而定。分配生一般指的是初中升高中的具有良好成绩和素质的学生。
比如说我县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的50%是分配生,其余为统招生。如我县2021年一高中计划招生2310人,分配生为1155人。具体到每个学校的分配生人数,是上级部门根据一所初中学校的应届生报考人数比例分配的,中招报考学生多的学校分的自然多,中招报考学生少的学校分的当然少。
四、分配生和统招生的区别
统招生就是凭自己的成绩被录取,分配生是指部分普通高中拿出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一定范围的初中学校招生。统招生的录取成绩一般比分配生的高,分配生一般是为了照顾一些乡下的学校。
五、分配生的录取
招生方案中强调:“分配生的录取分数线以初中学校为单位分别划线,依据各初中学校的分配生指标数,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六、分配生资格认定
分配生具有优质高中招生区域户籍,在升入初中时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年初中招生文件精神按免试、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一分配,并在所分配学校学习三年且正式注册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这两类学生进入高中后,没有区别。但是有一些在意成绩的学校会把分配生单独分到一个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第六条 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郑州分配生名额是制定方法如下:
1.初中学校分配生数=(每所高中分配生指标总数/市区应届毕业生总数)×各初中学校在籍应届毕业生数。
2.普通高中招收分配生的比例为学校招生计划的60%。
资料扩展:
分配生,是武汉市2006年中考中设置的,即民办初中优秀毕业生也能上重点高中;省级实验班停止提前测试,遏制各高中学校之间争抢生源;新城区设“保底学校”,满足贫困生读高中需求;综合高中招生范围缩小;民办学校提前录取等。
在中招方案中,一条新政格外吸引考生和家长的眼球:继去年武昌试行“保送生”后,武汉市将在部分课改区(中心城区及东西湖区、汉南区、武钢)初中毕业生中首次尝试“分配生”试点,将部分省级示范高中指令性计划的12%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优秀学生免试入学。
武汉市课改区初中生毕业都有一份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这一报告测试内容分五大块:一是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二是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三是交流与合作,四是运动与健康,五是审美与表现,考查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采用等级形式,以A、B、C、D四等区分,这一结果记录了初三毕业生德智体发展情况。至于能否成为“分配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重要一关,2012年前要求各项评定必须全部是“A”等。2012年因为要扩大招生范围,将要求降低到“4A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