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留汉应届生(上海新政: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

近日,上海市教委、市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附件中的《2022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明确提出,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当年度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即可落户。

这意味着今年上海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不只是上海,不少城市对应届毕业生或者一定学历的人才落户放宽条件。

为人口红利增加创造条件

上述附件提出,在沪各研究所、各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当年度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即可落户。其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当年度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即可落户。

记者注意到,此举一出,在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落户范围明显扩大。

此前于2021年11月底发布的政策显示,凡在上海“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不必“打分”,符合基本条件就可直接落户。此项政策的适用对象为在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及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

而最新发布的政策,则没有对毕业生就业地点作出要求。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通过微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这进一步说明上海对落户政策的放松,该举有大力降低落户门槛、引入人才的导向,也势必为后续人口“红利”的释放创造条件。同时,此类政策将直接使得上海研究生的学历含金量增加,后续会促使更多人报考上海的高校,客观上为人口红利增加创造条件。

多地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不只是上海,不少城市对应届毕业生或者一定学历的人才落户放宽条件。

例如,近日,杭州市出台了《全日制本科和硕士学历人才落户政策》。其中提到:毕业2年内全日制本科、硕士、2017年后录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政策”。也就是说,这些群体不用交社保就能申请落户杭州。

6月8日,武汉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年龄不满45周岁(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的高校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在武汉市内落户,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迁落户。

此外,厦门市5月30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户口迁移政策的通知》明确,已在厦门市就业的全日制高校应届毕业生经人社部门确认后可落户。该通知自6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6月至7月,毕业季,今年共有750万大学生即将决定步入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选表情冷淡的一线城市,还是敞开大门笑脸相迎的二线城市?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高校毕业生随时可以落户,本科以上学历,全部发放生活和住房补贴;7月2日,成都强调“蓉漂”概念,大力推行安居计划,来成都找工作没地方住,先免费住7天。

年轻人的去向,二线城市正在拼命争取 来源:视觉中国显然,以上这些城市,和“打击群租房、增加落户难度、设置教育障碍、增加购房成本”的城市,走的是相反的一条路。长期以来,由于错误观念,很多地方政府把人口视作负担,对外来人口另眼相待,就连一些经济活力走下坡路的城市,居然也挺起腰板搞户籍歧视。

幸好,很多城市及时醒悟,知道城市发展在于人,城市活力也在于人,人口净流入对城市的好处不仅仅是财政收入、养老金缴纳,更是一个城市未来的希望。

房价在这一轮抢人争夺战中,意外当了一次推手

前几日,长征5号发射失利,这本是一件正常的事,但谁也没想到,失利居然和房价联系在了一起。有航天人表示:“位于北京的航天人,连房子都买不起,如何安心工作。”其实,不必较真火箭发射失利和“买不起房”之间的关系,这更多只是一种情绪表达。

但这个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尤其对应届生而言,北京、上海、深圳让他们绝望的房价,非常动摇留下来的决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房价之间的差距相比,不值一提。

去年,在成都的一场招聘会上,某公司招聘广告直接注明:“一个月月薪=成都1平米房价”。同一个工种,如果一个地区给6000元薪水,另一个地区发8000元工资,而两个地域房价差了3至4倍,你会选择哪一个?

人才争夺战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没什么特别,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各大二线城市抢夺人才大战中,引入了前所未有的考量因素:房价。

2016年,一线城市这一轮声势浩大的房价暴涨中,自己消耗了元气。根据“智谷趋势”提到的数据,从2013至2016年,清华和北大的研究生、博士生的留京比率下跌明显,其中,北大博士生的留京率三年甚至锐减31%。

数据来源:清华、北大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 制图:今日话题意外的是,这给了二线城市偷袭的机会。有两股力量决定人才的去留,向内的拉力和往外的推力。我们对拉力关注较多,而对推力关注较少。

各大二线城市,应该把抢人作为第一任务

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长沙,谁最可能在将来率先从二线城市突围,摆脱“新一线城市”的虚名,真正成为一线城市?

不要诧异,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抢夺资源的土壤已经具备了。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一季度“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用工需求量同比增长分别为61%和74%,均大幅高于一线城市24%的增幅。“新一线城市”包括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等15个城市。

这15个二线城市竞争极为激烈可以发现,这些所谓“新一线城市”无一例外地加入了这次人才抢夺大战。在二线城市抢人潮中,长沙、成都(房价相对低)具有天然优势,而南京、武汉房价已然非常高,必须要出台更有力度的措施,才能吸引年轻人落户。而武汉已经取得巨大突破,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数据,武汉净流入人口7年(截止2016年)增3倍。

即使如此,这些全国二线城市的抢人政策,和“抢人鼻祖”深圳比起来,还是力度不够。深圳宝安区今年决定,高端杰出人才,可获市和区各600万元、共1200万元的奖励补贴,金额让人咋舌。

争取人口净流入,已成为二线城市竞争突破的共识。近年来,一些城市人口流入较为缓慢,甚至停滞。这些城市主要包括两个类型,一是像沈阳、太原等城市,来自能源重化工业省份,近几年随着能源价格的走低,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人不仅不愿意去,还纷纷逃离;另一类城市是东莞、常州、苏州、温州等传统的制造业城市,随着外贸出口受阻,以及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制造业很不景气,外贸明星城市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也大不如前。而这两类城市在此次人才争夺中,毫无疑问会落入下风。

如何体现一个城市对人才大战的重视呢?应该由市长亲自挂帅,作为年度最重要的任务来抓。同时需要考虑,二线城市如何长久地留住人才?毕竟,有更多在北上广求学的大学生愿意去二线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线城市严苛的落户政策和较高的生活成本。这并不意味着一线城市的产业集聚作用已经发挥到了头。倘若政策有所放松,人才资源仍有可能回流到一线城市。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qin7.com/post/2384.html

相关推荐

在缅华人泪目,大楼压住了我的父母

在缅华人泪目,大楼压住了我的父母

在缅甸的华人社区中,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正在上演,一位华人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哽咽着说:“我爸妈被大楼压住了,”这样的情景,不仅触动...

问答 2025-03-31 0 20

揭秘美的彻底清仓小米背后的玄机

揭秘美的彻底清仓小米背后的玄机

美的彻底清仓小米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美的彻底清...

问答 2025-03-31 0 21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