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钢的,08年来的,研究生,不知你是哪个学校的,现在就业情况如何,我大概介绍一下马钢的情况吧。工作:马钢的工作类型有很多,包括政治哲学、新闻、图书馆到采矿、机械、轧钢、炼铁、电气都可以招聘,具体什么专业干什么事很难说。所以你是学什么的不重要,如果外面的工作很好找,你也有能力拿高薪,那就不要来了,如果就业一般,可以考虑。工作强度嘛,也不好讲,有些人很累,有些人很清闲,不好说,一般在机关清闲,但提升难点,如果你是女生,也不想干什么大事业那就来吧,来了以后那就不要主动干什么,工作也别卖力,最好就说什么都不会,当然努力工作的也有干得好的。工资待遇,研究生和本科生差的不多,但是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差很多,效益影响很大,一般工资这块扣掉之后1500~1800左右吧,到手的,固定的。之后就是奖金,效益好时2000左右都有,不好时几百也正常,也要看具体的车间,或者叫分厂,去年效益好时,我们分厂研究生3000~4000,今年就不行了。如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我。
李爱军的带领下的分院
首先要搞清楚几个概念。你所说的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全称马鞍山钢铁设计总院),应该俗称大马院或者马院,和马钢没有任何关系,是隶属于中冶集团(原冶金工业部)的,地点在湖南路上。而还有一个容易误解的叫马钢股份公司设计院(现在全称叫马钢股份公司设计院有限公司),俗称小马院,相当于马钢股份公司的一个二级单位,地点在西园路上。好像还有一个是马钢集团公司设计院,好像也简称马院,地点不清楚。我估计你说的是第一个公司。因为其他两个都是属于马钢的,好像不单独出去招聘,都是以马钢的名义招回来再分下来。所以说大马院和马钢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这两年大马院效益还不错,08年的时候总部可能搬到南京,目前南京总部正准备建设。也是地厅级单位,央企,和马钢平级。
李爱军同志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字“天道酬勤”。勤劳勤奋,不懈努力,提高素养;为分院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提高竞争力。人或组织只要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就会有希望的未来。
了解上海分院的人都会感慨这几年的发展,2005年整合归零,启步艰难;励精图治,2010年人才荟萃,硕果渐显。这包含着一个管理者团队的共同信仰追求、不懈努力工作和默契的心灵配合。在李爱军的带领下,秉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精神,闯出了一条生路。 09年金融危机波及,市场如战场,是对管理者驾驭能力的真正检验。宝钢受冲击,常规技改,改善维修,备品备件等项目大幅度削减,对依托宝钢的上海分院而言,无疑釜底抽薪。思路决定出路,转变观念成为李爱军同志决策中关键的一环。一方面,坚守宝钢市场,采取差异化战略千方百计服务宝钢,感动客户,争取项目,不再挑肥拣瘦,而是大小统吃。另一面拓展市场,到梅钢,去宁钢,走唐钢,抓马钢,闯关东。横向服务到边,纵向服务到点,一切为客户着想,一心为客户服务,实践证明这是绝处逢生之策,取得了合同过亿的良好业绩。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在总结大会上他说: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是全体员工努力拼搏的结果,是上级领导关心的结晶,感谢我们的职工,感谢你们的家人!管理者的高尚情操释然。
守正出奇,走正道,出奇兵;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地踏步等于后退。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因素,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又是李爱军关键一步。他没有花言巧语,只有坦诚相见,以礼相待。招聘有经验的技术人才,首先要解除后顾之忧,老伴一起来,管吃管住;招聘应届生,考察德才兼备,培养以老带小;有突出贡献的年轻人提拔重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之风气,展现和谐向上之氛围,使分院发展到近五十名的人才队伍。 为适应市场,调整内部结构,分院组建以设备成套项目为主的机构,专为承接成套项目做储备。成功的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2010年在经营过程中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的签订了一条650连退机组,这也是分院承接的第一条包括工厂设计在内的成套项目。接着又上了一个台阶,又签了650涂镀机组和750不锈钢退火机组。一个深思熟虑的思路指引,走出了分院的做强做大之路。
为分院持续生存与发展,李爱军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高强钢热轧板在线取样机组的研制项目(已申报一项技术鉴定),宽度可调式层流冷却装置项目结合宝钢相关技术项目都取得了初步成果;板卷钢材表面处理技术(EPS)项目非标设备已完成详细设计主机部分刷辊已在制造中。当前所有科研项目都在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科研成果的积景必将转化为分院发展的源源动力。
分院的队伍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不同的地方和民族。现实中物欲横流的诱惑,房子、车子、孩子、结婚都需要钱,这是摆在员工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队伍建设不可回避的。没有钱无法生存,为了钱又不能失去人性。人生在世上必然有个人信仰,或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完全靠物质刺激手段管理企业显然是行不通的,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打造企业文化的共识?敬天爱人!顺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关爱员工的幸福生活做人,这就是李爱军同志的真实写照。
首先必须坚持思想建设,以明确的价值目标为引领,强化党组织的意识、集体的意识,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不断提升队伍的精气神。几年来员工能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注重思想建设,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目标的引领和追求,凝聚了一个和谐的团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其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企业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就难以保证有序高效的运转。而关键是“一把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多年来,单位总部在北京,工作地点在上海宝山,给分院员带来诸多不便。面对不同的经济组织,不同身份的员工一起工作生活,也带来必须正视和面对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员工至上的理念,把解决员工的需要作为始终如一的追求。伴随着企业的壮大,每年都有新员工来到单位,李爱军乡台安排的第一课就是请老员工讲设备院的历史,让他们了解企业的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同时安排好新员工的衣食住行,解决宿舍,办好食堂,丰富业余生活,定期举办文体活动,使新员工尽快融入分院的大家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0年秋末,总院根据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分院与设计院两院合并,整合资源,打造集设备、工艺、工厂设计为一体的总承包体系。为实现总院的发展,李爱军同志又承担了更为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他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相信他继续发扬以德载物,追求卓越的精神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