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应届生,简历比较空白,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的学生多的是,不止你一个,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你是一个学生,你的工作经历当然没有很丰富,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多培养自己的硬件能力,多学一点软件考点证书什么的,一般没什么经历的话,参加校招会更容易一点,至少你能参加一个面试,这时候你一定要给别人很好的第一印象,来弥补你简历空白的缺失。不要编造经历,你总会有第一次工作经历,慢慢积累,慢慢丰富你的经历就好,要对自己有信心。
应届生编造简历很容易被发现,被发现后的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首先就是说明一个人是不诚实且不自信的,相对的也就说明自身业务素质不过关,招聘单位基本上就不会再给机会或者拉入黑名单;其次来讲,编造简历就是不尊重甚至挑衅应聘单位的面试官,如果蒙混过关后再被接发,对应的应该也会给面试官带来不小的麻烦。当然,初次接触社会,多数应届生过于苍白的简历也会给面试带来很大的难度。个人觉得,应届生在简历上填写多一点能通过学校生活表现自身素养的内容也是可以的,比如学生会经历,不同阶段的学校学习能力,以及生活中出色处理过事情的经历我都可以充当简历的一部分。
在学校,多数学生都会为自己写过规划书,我想能完成自己规划内容的学生将这个写上简历,面试官多少回另眼相看。突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创新策划能力,在任何一个岗位都能成为佼佼者,很多时候并不是经历的多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人才,只能说相同的事情做多了会相对熟练一点,而学习创造能力突出的话也可以让你更快地融入工作。
应届生求职失败的简历五大死穴?
1、奖学金的获得是否,只能去该生所在大学里查询;
2、大学期间的担任职务,也只能去该生做在大学里查询;
3、实习社会实践的情况很难核实;
4、国家级,省部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都有盖章的证据,这个很好鉴定。
看档案袋也没有用,1,2,3的问题在档案里看不出来。4可以看出来。
一、简历中主次不分
很多简历,内容庞杂,形式混乱,贪多求全,恨不得把所有的事情都写上,结果,大杂烩,反倒让人搞不清楚究竟应聘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不同的经历,展示不同的能力,同一经历,不同的描述,也能展示不同经历。写的混乱,只会让人觉得应聘者思维混乱、主次不分、目标不明。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不要奢望招聘者当伯乐。
二、重点不突出
对于应届生而言,阅历少、经验不足,但至少教育背景会是一个亮点。在面试中发现,有的应聘者只言片语带过自己的教育背景,甚至将本科教育经历和硕士教育经历写在一行,很难发现是研究生。其实,企业对于应届生的考察,并不是特别重视社会经验,关键在考察应届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严谨程度。
三、面试重视程度不够
迟到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迟到应该事先电话告知。对时间尚且不重视的人,能指望他重视绩效、重视业绩吗?
书写混乱。一些应聘者在填表时,写的字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如果书法不好,可以把行距稍微大一些,至少不会把上下两行字插在一起、无法解读吧。
四、专业水平太差
面试的几个中财法学院本科生,参加过今年司法考试,也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准备,但问及相关法律问题,却答不出个名堂,如此水,如何从事法律事务?学了四年法律,水平尚且如此,又如何奢望他们在公司商业化化环境下短期学习、提升呢?
也有应届生想换行。换行没有错,但能不能对准备从事的方向进行学习呢?一位面试者说自己想往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转,问及是否有所准备,答曰在工作中学习,把公司当学校了、当实验室,难不成向公司交学费?
有备而来,不打无准备之杖!
五、瞎编简历
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描述,表达不同的目的。经历是可以挖掘的嘛。问题是,挖掘不等于编造。倘若是编造,没吃过猪肉,看过猪走路,也可。但连猪走路都没见过,却编猪走路,岂不是瞎编?
深入提问几下,水分立刻就出来了
一个法学院本科生在被问及一年前所独立撰写的商业计划书时,竟然说时间太久已经忘了,荒唐:自己独立撰写的东西,这么快就忘,此等记忆力能做法律事务?或者,要么真忘了,那就别写在简历中,要么写了,就立马去查阅以下过往资料,为什么不呢?懒!
求职靠的是实力,不是侥幸,不是纯粹的运气!
练好内功,打好基础,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