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想,在我看来毕业想不想进入大厂,跟你高考想不想去985、211一个道理,谁不喜欢去更大更高的平台呢?
?从我自身经历来说,我高考考进同济的计算机系,就是看中它的就业前景。虽然学习很难,必须要卷才能够在众多人脱颖而出,但要知道,类似于腾讯、米哈游、字节跳动这样的大厂就代表着高薪资、高平台以及更广的人脉。
大厂=高薪资?我在选择这个专业之前,就有了解过之后的就业前景。就以计算机系对应的一些大厂来说,例如阿里、腾讯、字节跳动,他们里面的职位都是分几级几级的工程师,那保底就是20-30w。不可否认就是比别的中小厂要高,更不要说有能力做到专家或者领导级别,那就是几百几百万计算的了。
?此外,我也很赞同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更不要说现在物价的高速飞涨,例如现在看一场好的**,上海这儿的票钱就要八九十。
大厂=高平台 大厂之所以牛,是因为大厂的头部真的汇聚了这个社会里最聪明和最有资源的一批人,换句话说,我看重的就是大厂的标签效应。?因此大厂中的员工在就业市场上就能享受到这种标签带来的福利,因为我的公司头部非常优秀,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贴有这个标签的人也是如此。就以考985、211为例,你在高考的时候肯定也想去这些学校,毕竟带有这些标签的学校就代表着好的生源,你在之后的就业竞争中优势就更大。
大厂=更广的人脉?进大厂,就意味着我们要接触到比我们更加优秀的同事,可能人家学历比你高,大学里还参加拿到过ACM的奖项。和他们在一起工作,我们会接触到新的思想、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我们未来如果想要跳槽,或者工作中有什么问题需要协助时,人脉也是你的独特资源。
?此外,和高素质人才工作更能提升我们的专业领域能力。面对不同于大学中的业务场景,大厂里的工作可能更复杂更需要你去自学,我认为这会对我们的能力起到倒逼作用。进大厂,也一定上能”逼迫“我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我毕业后肯定是想进入大厂工作的,虽然我知道很难,竞争很激烈,但我也会脚踏实地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参加参加相关竞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老一辈的人认为体制内工作就是“体面”的代名词,曾经被无数年轻人不屑一顾,但是根据最新的数据来看,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择业将体制内工作视为首选。这又是为什么呢?
俗话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意思就是不管年轻气盛时有多少雄心壮志,在被卑微打工人生涯按在地上摩擦之后,最终的归宿还是编制岗位。很多年轻人早早参透了这句“至理名言”,想法也很简单,反正最后也是要选择体制内的,干脆一步到位,这样也能少走很多“弯路 ”。于是就出现了考试现场“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其次就是各行各业都在内卷,大企业、大厂,虽好,但是也是神仙打架,工作压力更是大。加上如果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买房,生活难度系数直接翻倍。但是回老家进入体制内发展就不一样了,可以直接住在家里,生活开销也没有那么大。如果想在老家买房,房价也相对较低,于是人生就开启了简单模式。于是很多年轻人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体制内的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最后就是很多年轻人口中的?“钱多事少离家近”了。其实很多人都对体制内工作有误解,觉得工作清闲、不会加班、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工资不低。我身边的朋友很多在其中工作的,我也是深有体会,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工作需要,加班是经常的,周末也不一定能双休,有各种各样的细碎的活等着你去做,升职很难,而且工资真的挺低。只能说体制内工作不是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有些人把它想象得过于美好,于是就有了“考体制内工作,只有上岸的那一天开心 ”这样的说法,甚至梦想幻灭之后选择辞职的也大有人在。
体制内工作确实有好的一面,但是也就是万千工作中的一种而已,没必要过度神化。综上来说,如果想要一份基本上不用考虑公司破产、裁员、失业、下岗、拖欠工资等等这些问题的工作,选择体制内没有错。但是如果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那么最后大概率就只能实现一个离家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