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项计划是教育部为了保证教育公平化而推行的一项政策,就业不错。
高校专项计划,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高校专项计划毕业去向:
1、继续进修学业
部分专项计划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
2、工作
绝大部分专项计划学生都会在毕业后进入各类型企业单位,从事自身专业相关或与兴趣爱好有关的工作。
3、考公务员
这些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成为大家眼中的铁饭碗,许多大学生都前仆后继想要考进体制内。
在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尽管有个别高校会跟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但教育部并没有对高校专项计划学生的就业有限制。专项计划学生是回生源地自主创业,或是留在当地大都市,都是没有影响的。
优缺点:
1、高校专项计划的优点
高校专项机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公平,对农村学子优惠很大。一般学生通过专项计划报考重点院校,录取分数会下降不少。
高校专项计划和原自主招生考试优惠分数相似,大多数高校都采取降至一本线的措施。原则上农村学生的优惠录取分数不得低于学校所在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
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高校在考虑到农村学生状况后,对通过农村专项计划初审的考生都会实行降分政策,只有少数高校会有笔试和面试要求。
而且最主要的是,高校专项计划招生计划不得低于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2%,所以说名额还是很多的。
2、高校专项计划的缺点
俗话说有失有得,能得到降分政策,相应的,考生所能选择的专业也会相对较少。而且部分学校会对高校专项计划学生签订协议,规定学生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条件可能会比一些大都市相对艰苦一些。
但这仅是少数,目前看来,大多数高校都逐渐不再与学生签订协议,指定学生的工作地点。所以考生们基本不用为此担忧。
地方专项计划的利弊,上了地方专项计划的学校毕业后,择业是否受限
定向生政策向“大学区”倾斜,定向生录取成绩不低于录取学校统招录取线下40分,“大学区”成员学校考生报考所在“大学区”内的定向生,录取成绩不低于该学校统招录取线下50分,并不得低于普通高中录取控制线。
定向生是为了帮助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行业培养人才,保证他们得到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而制定的一项政策。考生自愿填报有关高等学校定向就业招生志愿并按有关政策一旦被录取为定向生,须在入学注册前与高校及定向就业单位签订有关定向就业协议。
注意事项
1、定向转非定向
录取时,教育部要求各有关省级招办对高等学校定向就业招生须安排在非定向就业招生同一批次,同时向有关高等学校投档。若高等学校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在该校调档分数线上不能完成,可在该校调档分数线下20分以内、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由省级招办补充投档,高等学校根据考生定向志愿择优录取;如生源仍不充足,应就地转为非定向就业招生计划执行。
2、谨防上当
据悉,定向招生旨在缓解艰苦行业和贫困地区人才难进,而制定的“定向就业”的办法;而由于“假定向”、中介机构的“乱收费”等,导致大量定向生在毕业前解除定向就业合同。据湖北省毕办统计,2000年—2002年仅有20%定向生回定向单位就业。
鉴于“假定向”、“乱收费”等现象引发升学不平等,湖北省招办昨重申:调整后的定向招生办法不再改变。一些家长认为,此项政策还可在操作程序及结果控制上多些强制办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定向生
不受限。
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是指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
毕业后仍然可以去别的地方工作。国家政策鼓励特殊学生毕业后回到这些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扩展资料报考地方专项计划的考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1)符合2017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并在户籍所在县报名;
(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3)2017年高考报名时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学籍(包括应届生和有本县学籍的往届毕业生)并实际就读。
从2018年开始,参照高校专项计划有关规定,报考地方专项的考生须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计划性质为“非定向”,批次为“地方专项计划”,录取时执行我省本一文化控制线。此项计划的志愿单独填报,安排在本科一批一志愿录取后录取其一志愿,与本一批一起征集二志愿,在本一批二志愿录取后录取其二志愿。
百度百科——地方专项计划
百度百科——专项计划
百度百科-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