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宋扬老师给应届美术高考生10点建议
1、不要想太多,无论如何,美术联考。
只有过了?省联考?,才是?艺术考生?资格,否则只能报考?普文、普理?。目前国内有各院校的某些专业(艺术类)会允许没过联考的考生报考,但是选择就相当少了。关于2016年美术联考时间,一般和2015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点是考生可以放心的,因为如果考试时间出现大的变动,考试院一定会提前很多就通知,否则不利于考生应对省联考。
2、不要迷信?211工程?、或者?几类本科?。
艺术高校在专业领域会有自己的排名,211、几本,这种排名方式只能显示综合类大学的综合实力,比如专业设置、科研能力等等,所以不能完全显示这些大学的美术专业学科能力。比如:八大美术学院都不是211。
3、选择学校,更要选择专业。
学校很重要,专业更重要,专业决定了最终的与社会的结合点(?跨界?可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对学生的回答是:一定不要想太多,按照兴趣爱好选择,是最明智的,不要和自己的兴趣抵触,也不要过多地想?冷热门?,现在的冷门不一定是4年后的冷门。这方面的选择,建议考生参考一下《美术高考生选择校考全攻略》和《美术高考生志愿填报策略》。
4、选择大学所在的城市,决定了眼界。
尤其是选择设计专业的学生,学校所在城市的环境,决定了学习之外的环境熏陶,城市是否发达,至少从信息上可以达到学习之外的补充。
5、考专业之前,要先查阅历年录取分数线。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进入某个学校,并非是仅仅拿到专业证,一定要想清楚这一点。不要把对文化课分数的追求,寄希望于最后冲刺。所以明确自己的'文化分数,准确选择学校,是保证能最终录取的前提。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仔细阅读招生简章,某些名校,不但会要求文理科(有不同的招生名额),还会要求总分,小分(针对文科的英语、语文)。
6、高校的录取原则,决定了是否适合自己。
仔细阅读招生简章的录取方式部分,可以把现在的现在的艺术类高校录取原则分为3种:最终按文化排名录取;文化分与专业分权衡录取;最终文化过线按专业排名录取。这些录取原则会与你对院校的选择。
7、录取限制是否影响了你。
很多院校(或专业)对地区与限制,比如:山东限招10-15人,需要仔细阅读当年的招生简章。同时考生也可参考各校2015年艺术类招生简章。
8、在最后冲刺阶段,尽量缩小准备范围。
全国范围内少有的几个院校,会考非常特殊的科目,权衡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最后冲刺阶段,权衡自己是否有必要、有精力去准备非常特殊的科目。
9、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我特别喜欢?学校?,进入这个学校的考场之前,要做好准备,从网络上查好近3年的考试科目、内容、优秀试卷,从思路、风格、表现方法这3个角度做好应试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再走进考场。
10、父母千万不要把?情绪?带给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高考阶段往往是很紧张的,我也有亲身感受(当时我的父母也是一样),但是一定要想到:孩子的压力更大,而且家长的紧张带给孩子只有?雪上加霜?,千万别过度的给孩子再过分的增加压力了?这可是肺腑之言,让孩子在最后冲刺阶段,能把平时的努力结果完全的发挥到考场上。正常发挥就很好。
衷心希望大家都能考好,都能因为选择艺术而让自己的未来更美好。
;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真的很难找工作吗?
1)强势开局
你在职业上的努力需要着重于为前方的漫长道路挖掘和装备自己。你的学习曲线要比职位、职称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要为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并建立起良好的早期习惯。
2)聚焦长板
该阶段的首要目标是寻找自己的甜蜜区,即你所擅长的、所热爱的和这个世界所需要的这三者之间的交集。这个时候你要展现自我,让自己鹤立鸡群,想方设法平稳地走在那条收获最大的职场路径上。
你要专注于自己的长板,且大可忽略自己的短板。这个阶段也会带来一些独有的机会和焦虑:我能获得多高的成就,我该如何找到下一步的方向;我要怎么才能找到甜蜜区,同时避免倦怠和迂腐;我如何才能不靠加班和毁掉自己的生活来扩大自我。
3)持续的影响力
致力于实现持续的影响力,以及寻找一条可以稳定延续到60多岁甚至70多岁的新的可持续职业道路。你要在第三阶段完成三个关键任务:完成继任计划、保持关联性,以及为自己点燃一团新的职业之火。
02 关于职业和性格测试
很多在寻找工作的同学们,迈出校园门槛的第一步之前,会有困惑,我到底适合什么职业?
当你依赖职业测试和性格测试的结果选择行业的时候,需要留意,不要因为过于相信测试的结果,而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
从表面看,决定自己的喜好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现实情况是,决定自己的喜好也很困难,部分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大部分的工作到底是在干什么。很多现在工作,10 年前还不存在。在这样的世界里,一成不变的计划并不是个好主意。
每年的毕业典礼上,演说者们都会强调,不要放弃你的梦想。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表达方式,因为这种说法其实是在暗示你:一定要去完成你很早之前定下的计划。在计算机世界,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这种情况:过早优化。
埃米尼亚·伊贝拉(Herminia Ibarra)是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她研究了年轻的咨询师和银行家在“非升即走”型的公司里如何获得晋升。
伊贝拉总结了人一生中能把个人职业匹配提升到最高的方法:尝试各种不同的活动、社会团体、环境、职位和行业,之后回顾并调整自我描述。然后再重复。
这听起来有些敷衍,但是想想那些铺天盖地的营销手段,只靠自省就能确保客户找到最佳匹配,而伊贝拉总结的方法恰好站在这些营销手段的对立面。利润丰厚的职业与性格测试,以及相关的咨询行业,就是靠这种营销概念活下来的。
伊贝拉说,所有的“自我力量发现”之类的咨询建议,都会让人们将自己或他人归类,却没有考虑到我们
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找工作会变得更具挑战性,但并不是不可能找到工作。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提高找工作成功率的建议:
提升自身能力:即使你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你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自身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实习、参与志愿者工作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利用校友资源:如果你是毕业于大学或者研究生院校,可以考虑利用校友资源。可以通过校友会、校友群、社交媒体等渠道来联系校友,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在校友中寻找潜在的工作机会,或者让他们介绍你认识他们的朋友、同事。
加入专业协会:加入专业协会可以帮助你拓展职业网络,结交行业内的人脉,并获得更多的职业信息和机会。可以通过专业协会的网站、社交媒体、会议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并参与其中。
提高自己的个人品牌:在当今的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拥有一个强大的个人品牌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编写个人简历、建立个人网站或博客、发布相关内容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个人品牌。
主动寻找机会:如果你正在寻找工作,可以利用各种渠道主动寻找机会。可以浏览招聘网站、参加招聘会、关注公司招聘信息等方式来寻找潜在的机会。
总之,失去应届生身份可能会增加找工作的难度,但只要你保持积极的态度,提升自身能力,扩大职业网络,利用各种机会主动寻找工作,就可以提高找工作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