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毕业年度内普通高等学校、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的本市毕业生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的本市毕业生,可申请享受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
法律依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用人单位招用本市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人员享受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一、《关于印发<用人单位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京人社就发〔2012〕308号,以下简称“308号文件”)规定的用人单位直接招用下列人员可申请享受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
(一)毕业年度内普通高等学校、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的本市毕业生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的本市毕业生(以下简称“应届高校毕业生”)。
(二)由本市接收的批准退出现役时间尚未超过一年的退役士兵(以下简称“退役士兵”)。
(三)与本市社会公益性就业组织建立劳动关系且享受失业保险基金公益性就业组织岗位补贴的人员(以下简称“公益性就业组织安置人员”)。
(四)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实施化解过剩产能、疏解搬迁以及其它全市重大调整改革项目、在人力社保部门备案的企业中,需分流的本市职工(以下简称“本市分流职工”)。
上述人员统称为“扩大范围人员”。
应届毕业生入职补贴是指企业为吸引应届毕业生入职,给予一定的补贴或津贴。这种方式在当今就业市场中越来越常见,下面将从补贴方式、补贴政策、企业和毕业生的利弊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补贴方式
应届毕业生入职补贴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签订劳动合同后给予现金奖励、发放购房或租房补贴、提供免费住宿等。不同的企业和行业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补贴。
2. 补贴政策
为了促进就业,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例如,国家扶持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给予每人每年1万-2万元的生活补贴;北京市针对高校毕业生实施“高精尖缺”企业引进人才政策,企业每引进一名高校毕业生,可获得1万元的补贴。
3. 企业利弊
对于企业而言,应届毕业生入职补贴可以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和用工成本。但是补贴过多也会给企业造成财务压力,同时企业需考虑如何合理设置补贴标准和领取条件,以免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4. 毕业生利弊
对于毕业生而言,应届毕业生入职补贴可以缓解毕业生的经济压力,增加就业机会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让毕业生更加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环境。但是补贴过多也可能会影响毕业生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工作的本质和意义。
综上所述,应届毕业生入职补贴是一种常见的招聘方式,对于企业和毕业生都有一定的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补贴方式和标准,并合理设置领取条件;毕业生应理性看待补贴,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是注重工作的本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