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以来,我目前拿到手的工资不是很高。
我当初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进入了一家国企,那时候就是奔着稳定、有保障才去的。
一开始拿到手的工资是3000多,因为那时候我对工作不熟悉,而且公司在三线城市,所以这个待遇在当地还算可以了。但是在工作了三年之后,工资还是没有任何的变化。而有的同学在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比较好的公司,一个月的收入就近万元了,再加上年终奖,一年到手十五万没问题,一年就能赚我三年的工资,说起来都是泪。
后来,和公司里工作多年的老同事闲聊,发现他们的工资比我也高不了多少。主要的是公司涨薪机会少,涨薪幅度不大,所以我也就不指望靠工资养活自己了。
在工作之余,我开始搞起了自媒体,尽管从中获取的收入不稳定,但起码也是一个不错的补贴来源,有时候运气好,能赚到月工资的三倍以上。
在工作以来,我有一个感受: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要太看重第一份工作的工资,要看的更长远一些,起码第一份工作能能够让自己成长,有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毕竟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刚开始的领先,并不能说明说明。
另外呢,每个人都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后,尽早开辟其他的收入渠道,通过理财、技能、爱好来获取收入,因为几乎没有人是靠工资发财的,必须得开辟自己的额外收入渠道。
即便在人们普遍认为的“高薪行业”,应届毕业生也很难做到“一步破万”。
“金三银四”招聘季即将拉开帷幕,2023应届毕业生加入求职大军。截至目前,2021届应届毕业生已经进入职场满一年,他们的薪资情况与工作满意度给等待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参考。
薪资是求职者最关注的部分,大学毕业生被认为是职场中的高薪人群。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各大地区大学回收的2700份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月薪可以过万。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根据麦可思曾对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分布分析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为近10年中最高水平。
分区间来看,38.4%的2021应届生毕业起薪集中在4000~6000元之间,月薪6000~8000元的应届毕业生占比23.7%。而近期在网上被频繁讨论的“月入过万”群体,在应届本科生里只占6.1%,该比例高于2020届的(4.3%),但依旧是极少数人群。
即便是一些人们普遍认为的“高薪行业”,应届毕业生也很难做到“一步破万”。2021届本科生从业平均收入较高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781元),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6508元),运输业(6351元),金融业(6100元),平均月薪均在6000~7000元。
在高薪行业,大学生的涨薪空间较为乐观,但行业仅能涵盖少量职场人。在毕业三年后(2018届),毕业生平均薪资破万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10691元。
麦可思研究认为,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受行业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生(2021届)毕业初期月收入为7332元;工作三年后(2018届)的平均薪资可达到11281元。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年轻职场人在注重薪资水平的同时,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加看中工作的幸福感。麦可思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1届大学毕业生中,担任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法律专业人员、医护人员、研究人员等职业的本科生,拥有较高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82%、78%、77%、77%,但月收入不及高收入行业,较之“月入过万”存在差距。尽管在求职过程中,工资是应聘者最关注的部分,但 “工资不高但幸福度高的工作”在近年来受到欢迎。
近半数职场人优先选择“钱少、事少、不累”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期待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生活中,对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