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摆地摊,试水市场
最近,“地摊经济”火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有人在摆地摊,有做小吃的、卖小商品的、卖衣服的,等等,不一而论。如果你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稳定工作,又想要做某方面的生意,可以考虑先摆摆地摊,小本经营,降低成本,看看市场对你所售商品的接受度、需求度等,从而对商品的种类、价格以及“线上线下”售卖地点等,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判断。既是一种市场调研,试水实践,又可以获取一点收益,填补家用,何乐而不为。
二、报考机关事业单位,端个“铁饭碗”
有的毕业生不喜欢出去闯荡,喜欢较为稳定规律的生活节奏,那么选择报考机关事业单位,“朝九晚五”的上下班生活最适合你。进入七月,大部分春季公务员、选调生等招考已经结束,大家要特别留意下半年的国考、秋季省考以及事业单位招考,不要错过报名时间。同时,要马上启动备考程序,从行测、申论两方面入手。建议先做一个真题测验,摸清自己的水平以及长短项,再进行针对性地备考。相信大多数的女毕业生都会青睐这个稳定的“铁饭碗”。当然,国企、银行也是类似的选择,可供选择参考。
三、做自媒体,在“线上”冲浪
自媒体是现在的新兴产业,如果问疫情期间受影响最小的行业是什么,自媒体从业者肯定是其中之一。当前,抖音、哔哩哔哩以及百家号、今日头条、大鱼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这个产业中,有做视频、文字编辑撰写的,有做账号运营的,有做直播带货的,有做网络节目的,等等,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都是可以供应届毕业生选择参与的。自媒体行业既可以自己单独运营,也可以拉上三五好友一起运营,成本低,见效快,在“线上”冲浪,赚收益、赚流量,不失为一种新时期的好职业。
四、自主创业,自己就是“老板”
现在都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许多应届毕业生不喜欢受人约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向往自由、热衷拼搏,那么自主创业就是最好的方式。当然自主创业都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资金投入,如果你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拉上好友一起做合伙人,或者投资入股。但是要慎重,因为一旦经营不善,朋友变成仇人的事例也数不胜数。其次,最好有创业专业领域的知识或者技术储备,什么都不懂就来做,基本不可能成功,最好事先做一个市场调研。第三,不能走一步算一步,要有短期和中长期的计划和规划,再根据实践过程及时进行调整完善,提升成功的几率。
五、参军入伍,锤炼过硬的作风
学生毕竟在象牙塔里待久了,难免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进入社会容易被碰碎。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去参军,在部队里待一段时间,既可以报效祖国和社会,又可以锤炼过硬的作风、良好的生活技能和坚强的毅力。无论以后是否留在部队,都会对事业奋斗有所帮助。
六、继承“家业”,做奋斗的“二代”
有些应届毕业生没有找到想要的职业,也不想从头再来自主创业,可以选择回家继承“家业”,到家里经营的公司、店铺等帮忙。父母都会毫无保留地指导你、传授你,相信很快就能上手,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出去打拼,在父母的庇护下,也可以做一个奋斗的“二代”。这可能是最轻松又最没有风险的就业渠道了。
当今大学生就业状况,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答:应届生身份对于众多意愿考公考编、校园招聘、人才落户以及毕业生补贴大学生有很大的优势。
什么是应届毕业生:根据《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南》,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2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哪些人群属于应届毕业生:
1、当年应届毕业生:国家统一招生的高校学生在学的最后一年,即将毕业但还没拿到毕业证,处于实习或待业状态。
毕业走向
2、择业的应届毕业生:已经拿到毕业证,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再择业期内。国家规定的择业期为2年,有些地方延长至3年
人才招聘现场
具体有什么优势:
1、考公考编:在考公考编时,很多招聘岗位都是针对应届生的,只有应届生能报考。以及选调生资格,要求在校的应届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选调。在公务员考试中,多一个限制就能减少很多竞争对手,很多没有应届生身份的考生,只能报考三不限(不限专业、不限学历、不限户籍)的岗位,竞争压力更加大。
2、校园招聘:
无论是在国企,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在互联网大厂,基本上都有校园招聘,而且只面对应届毕业生。相较于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的难度要小得多。相较于应届生求职来讲,参加校园招聘是最优选择,也是进入一些名企的最高效的方式。
3、人才落户和毕业生补贴
许多城市为了长远发展,为引进和留住人才流,出台相应的应届生直接落户政策。同时许多城市还推行了毕业生补贴这一政策。
人才落户政策
大学生补贴政策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
一、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
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2大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