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需通过技能考核,合格后才可以取得。
初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通过技术培训可以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通过技能考核,合格后可以得到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中职毕业证书或高职毕业证书,学历为中职、高职。
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的毕业生,由劳动部门(或劳动服务公司)推荐,经用人单位,考核,按专业对口的原则,择优录用,也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中学的毕业生,社队安排各种技术管理人员,择优录用。
扩展资料:
职校要求规定:
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管理类专业为两年、工科类专业为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适当延长。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
2、高等职业教育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由承办学校自行确定,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3、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
百度百科-职业技术学校
在上海这样经济文化发达的大都市,中等职业教育还有没有举办的必要?是通过划定比例硬把初中毕业生“赶”到中职校,还是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上高中的愿望?在中华职教社日前约请专家座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这几个问题颇受争议。
中职校不差钱就差人
“作为上海人,如果第一学历不是高中而是职校,那对整个城市的人口素质提高似乎也是不利的。”大众工业学校校长高康点出了中职校普遍存在的生源危机的根源,“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中有三四万人是被硬赶到中职校的,而绝大多数家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高中读书,实在考不进高中了才不得已进的职校。”今年的中考报名在即,有种流行说法是“中职校办学不差钱就差人”。一年十来万的初中毕业生,按普职“四六开”的招生比例,每年约四万名学生进中专、职校和技校。而上海现在的中职校有上百所,重点职校也多达五十多所,因此,许多中职校几乎年年都会为生源的“匮乏”而纠结。
不该把人分三六九等
在座谈会上,有多位校长提到了一件可叹的事,那就是不少初中老师会训斥学生“不好好读书,不好好中考,将来就只能去读职校”。东辉职校校长李文亮说,职校生与高中生相比,就好像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按现行的学籍管理政策,高中生可以转学进中职校,而职校生学得再出色也不能转入普通高中,选择了职业教育后再要选择高中教育,这条路几乎是封死的。
学生进了职校大多感觉自卑,而家长更是无奈。在如此心态下,中职校就愈发显得不招人待见。在刚刚完成的“2009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市民对中职校的满意度比上一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对中职校教师的满意度也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中职校成为“不满意”的焦点。
综合高中或是新方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长征中学在全国率先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即部分高中生不是以考大学为目标,而是辅以职业教育内容,到高中毕业时不仅能拿到高中的文凭,还能拥有一定的职业上岗技能,或升学或就业皆可两便。由于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学生读高中的愿望,又为高中生解决了考不上大学或不想考大学的就业出路,因此很快在上海乃至全国遍地开花。然而,近年来由于不少高中学校将大学升学率作为办学的“追求”,使得综合高中日渐式微。
正在征求意见的上海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并发展综合高中,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有校长表示,如果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自由选择上高中,而是“被迫”进了职业教育序列,那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或许就会先打上一个很大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