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有“应届”身份,在求职、考试等方面有优势,而事实上,针对应届生身份的政策认定,早在2002年教育部等部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
到2020年,教育部再次强调,两年内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高校要按照应届毕业生身份帮助其办理就业手续。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递交了《关于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保障平等就业权的提案》,建议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中,应对所有往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消除人为就业障碍。
胡卫分析指出,实施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且给在择业期的高校毕业生一定的择业缓冲期,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社会已出现了一些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灵活就业以及女性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居家生子等情况,这一政策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建议淡化“应届”身份,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和用人单位淡化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不将“毕业生报送过就业相关信息、购买过社会保险等情况”作为限制公招、公考的报考条件。
高校毕业生与普通就业人群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所拥有的“应届”身份,为其择业上提供了诸多优势,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就业弊端。
“近年来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对应届生的招录占比已达到60%左右。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招聘还规定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70%,国有企业新增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50%。”鉴于此,胡卫在其提案中明确指出:招聘时限制应聘者的应届生身份,既不利于离职再就业人员重新就业,也阻碍了超过择业期的往届毕业生的顺利求职。
同时,乔旭也在其提案中表示,“应届”标准相互矛盾,对学生就业造成影响。他分析指出,当前拥有“应届”身份在求职、考试、落户、尤其在公务员招录等方面具有优势,毕业生对一次就业慎之又慎,往往待价而沽。
在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看来,目前,国家鼓励公务员考试和国企、事业单位招聘向应届毕业生倾斜,明确两年内未落实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享有“应届毕业生身份”,这一政策对拓宽就业渠道、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焦新安发现,对“应届生身份”的高度关注,促使本可到非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保留报考资格,宁可选择先不就业,反复持续报考体制内就业岗位。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研未“上岸”的群体身上,他们希望在转战就业市场时能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毕业生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不透无疑催生了主动慢就业或不就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从而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肯定不会,这都不是事,只要你符合入户广州的条件,就算在广州没有买房,也可以轻松入户广州,有一个东西可以帮到你,那就是挂靠到集体户。
其实,集体户跟个人户口实质上是一样的,个人户口可以享受到的本地福利,集体户照样可以。
比如孩子读书、买房买车、申领补贴、养老金、办证等方面都是一样的。
如果硬要说两者之间的区别,那应该就是集体户没有单独的户口本,而个人户口本有。
一、学校集体户,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可以申请挂靠学校集体户,容易处理。但美中不足的是,等到毕业后,要把户口迁出来。
二、工作单位集体户,如果你所在的工作单位为广州企业,且你符合广州的入户条件,那么可以申请把户口挂靠到所在的单位里。但要注意的是,挂靠到单位的集体户,离职后户口是要迁出来的。
三、人才市场集体户口,除了可以把户口挂靠到工作单位集体户外,还可以申请挂靠到各级人才服务中心。只是,在本人结婚后要把户口迁出来。
四、政府的公共集体户,符合人才引进入户、积分入户和政策性入户的朋友,可以申请挂靠政府公共集体户。政府公共集体户是可以永久挂靠的,父母和孩子也可以随迁进来。
以上四种集体户,在广州长期发展的很多伙伴们,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政府公共集体户,因为它是可以永久挂靠的,父母和孩子也能随迁进来。
换句话说,就算没有房子,只要是成功落户到集体户的,也是名副其实的广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