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作为校招生在碧桂园服务了近五年,早已离职,虽然是基层员工,但我想我还是有点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手机码,纯文字,请凑合下。 首先,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战略(高层都务虚,是这个理吗?)。在其他诸如管理、外因等可控范围内,战略比任何都重要。碧桂园的战略包含了两点:一是坚持集中精力做地产,乘了国家发展(房地产繁荣)的东风,并且把握住了市场机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了大扩张,站对了风口。君不见,恒大的多元化都已经失败了,万达的文旅也都是住宅在补贴才能过活,这年头,说到底还是住宅赚钱(赚不赚钱,赚多少钱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不扯远)。二是项目选址,做一二线城市市郊、三四线城中心的项目,这一点,保证了碧桂园的核心优势得以发挥。只玩自己擅长,玩得转的,避免了失控风险,让其得以生存壮大。还有一句,碧桂园的海外布局,契合了一带一路,产能转移的政策,造化弄人啊!短期内碧桂园的战略看不出有什么大的风险。 其次,公司的发展总归离不开管理。碧桂园的管理说不上好,但也不是行业最差的,并且在持续改进。分以下几点展开来说:1、率先实行合伙人制度:成就共享、旧项目激励、同心共享,大家有福同享,充分提高了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的主观能动性。话说去年行情好,还有溢价奖,各个项目都在保去化的同时尽量提高售价;2、执行力:不敢说执行力多高,但由于中央集权以及内部对老板近似的个人崇拜(广东民企普遍),上层大领导推行的政策,过问的事宜基本都可以执行落地。很多重要的政策,都由集团总裁亲自督导,当然会最终会由集团十几个中心内由对口的中心牵头推动落地。当时二**管事的时候也亲自推行过某项管理;3、制度不断完善,管理不断规范,某些细分行业,从无到有,再到完善,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短短三四年年,走了别人一二十年的路,很厉害的(这里面逼死了多少人,心累啊!)。碧桂园现在已经形成了每年一个主题用以修炼内功,比如成本年、大运营年,轮到的条线基本都会有更突出的地位,同时会有比较大的变革,今年是品质年,轮到要大力提升工程质量,客户关系、物业服务的品质了; 最后一个同样很重要的因素:人!1、近年引进了少说有20来位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层,很多人的到来,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就如三斌里面,莫斌就任总裁,建立了三集管控,提升了工程质量;联席总裁朱荣斌,促进了一二线城市事业部的建立,之前不做的一二线城市中心也大力拓展,甚至某些地方能拿地王项目,为去年业绩贡献了不少力量;前CEO吴建斌,带来了大量低息债,内控也推行了三收三支;2、集团各条线高手大牛众多,是他们实际制定了各个专业的管控制度,实质性推进了推行了公司的管理不断优化;3、基层员工玩了命的付出。外人真的很难体会碧桂园人的辛苦,一周40小时工作时长?大量基层可以轻松翻倍,这里面很多都是你们所唾骂的营销人员,深入街道小巷、高速路口、田间地头,内业人员也是通宵达旦。离职或多或少都与不正常的加班有关。多说一句,无加班费,除非法定节假日那几天。马克思说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发家致富的,诚不欺我。外人听我们自嘲民工的时候多半不理解,只有自己清楚可能连民工都不如。一把辛酸泪!4、精准的人员需求:说个最明显的,校招的时候,碧桂园不是招最优秀的人员,而是最适合的,能接受融入公司的。太优秀了待不住,容易跑,所以学霸们若去小碧面试被out不要觉得奇怪。当然,近年来的未来领袖计划除外,简直浪费国家辛苦培养的人才。 第一次认真答题,说多了。我这说了半天都是吹捧的话,可谁让题主问的是成功的原因。其实,碧桂园一路走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08金融危机差点倒闭;比如每年内部都有比对外公布的更高的目标大多没达成;比如每县一个碧桂园口号,比如劳斯莱斯项目;销售业绩遮百丑,光鲜亮丽背后呢? 顺道说几点隐患吧:1、杨boss之后企业怎么办?2、孤岛效应;3、官僚主义;4、制度缺陷,中层及基层懒人不少,做得多错的多不如不做(参考华为员工被裁的文章,大企业通病);5、未来领袖;6、海外市场能否赚钱及现金流运转。
两家企业都属于大型央企,在其中岗位不同职业规划当然也不同。、
作为薪资刚起步可能中海有优势,但是职业规划未来如果职位不同,在保利可能薪资也会更好。
中海战略偏于保守,保利属于后来居上。
就规模而言,万科一直是行业老大。但就盈利能力而言,万科一直被中海压制,中海的利润总额已连续 14 年保持行业第一,是 " 国内最赚钱的房企 "。
至此,保利地产上半年的销售销售总额高达 1106.25 亿元,提前突破千亿大关,成为 2016 年继万科、恒大、碧桂园、绿地之后,第五家半年过千亿的房企。
而从业绩表现看,保利地产今年有望跻身 2000 亿军团。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称,按目前的速度来看,保利地产今年销售冲破 2000 亿元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在地产行业的圈子里,被誉为 " 地产黄埔军校 " 的中海地产曾经和行业老大万科有着同样的江湖地位。彼时的地产江湖,万科以销售规模领先,而中海则是以净利润居首。
但跟保利地产相比,曾经稳居行业第二的中海地产 2016 上半年的销售业绩却不尽如人意。
据克而瑞地产发布的《2016 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 TOP100》排行榜数据,中海地产以 760.3 亿元销售金额排在保利之后。
尽管在身位上相差不远,但中海在销售金额上已被保利拉开 350 亿的距离,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跨越的坎。
而近几年来,由于中海地产发展战略上的 " 保守 ",不仅和万科在规模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就连曾经行业第二的位置也被万达、绿地、保利等后来者超越。
就目前来说,中海的优势偏于沉稳。保利偏于爆发。如果你认为在竞争环境中你有优势,可以选择保利,安稳的可以选择中海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