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会计学基础,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实务操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地记录经济业务,制作财务报表,并初步具备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本课程将从企业会计要素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类会计业务流程,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务练习,提高会计技能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职能;
2、掌握借贷记账法、复式记账规则及各类会计账簿的使用;
3、熟悉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报表编制过程;
4、能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做出初步分析;
5、明确会计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教材推荐
- 主要教科书:《会计学基础》最新版
- 辅助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新编财务会计实训教程》等
- 在线资源:相关知名网站的教学视频和案例资料
具体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会计的基本概念与职能
1、讲述会计的发展简史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性;
2、分析会计的概念、目标及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课时: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
1、探讨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具体内容;
2、解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含义。
第三至第四课时: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
1、理解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概念和分类;
2、揭示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内在逻辑关系;
3、探讨等式变化的原理,并举例加以演示。
第五至第七课时:借贷记账法
1、学习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及其记账符号表示方法;
2、阐述发生额平衡表和余额平衡表产生的原因;
3、练习编制简单会计分录,并掌握平行登记的方法。
第八至第十课时:会计凭证的编制
1、掌握原始凭证填制规范及审核要求;
2、学会如何填写记账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3、掌握填制凭证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摘要栏的写作等细节)。
第十一至第十三课时:会计账簿设置
1、介绍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等各类账簿及其用途;
2、演示设置会计科目并开立新账页的操作流程;
3、练习根据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操作方法。
第十四至第十六课时:结账与对账
1、讲述结账的目的、步骤及月末结转;
2、讲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要点;
3、演示错账更正方法(划线更正法、红字冲销法等)的运用技巧。
第十七至第十九课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1、讲述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及其信息反映功能;
2、练习期末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各项目金额的归集与计算;
3、掌握按流动性排列顺序列报各项目的规则。
第二十至第二十二课时:利润表及其他财务报告的编制
1、讲述利润表的基本构成及其与企业经营成果的关系;
2、练习期末各收入费用类账户余额的汇总与计算;
3、认识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基本格式;
4、了解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等)。
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课时:综合实训案例
1、选取实际案例进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训练;
2、完成从原始凭证编制到财务报表编制全流程工作;
3、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与解决思路;
4、展示作品并开展互评活动。
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课时:职业伦理及法律法规教育
1、介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2、了解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及其可能承担的责任;
3、解读《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条文;
4、举出典型反面例子以警示学生严格遵守法规制度。
第二十九至第三十课时:复习总结
1、复习所学知识点,巩固学习效果;
2、总结归纳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
3、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定(闭卷考试加平时成绩),并给予相应评价;
4、开展毕业典礼,激发学生继续深入专业领域的信心与热情。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框架;
2、案例分析:结合现实中的财务案例,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性;
3、实践操作:利用模拟账套软件,让学生亲自上手处理业务;
4、讨论交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在课堂上形成互动氛围;
5、自我学习:布置阅读作业以及查找资料的任务,拓展课外知识领域;
6、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们在小组工作中学会分工协作解决问题。
考核评价方式
1、平时成绩(30%):作业、课堂表现及小测试成绩;
2、实践环节(20%):实训操作过程与结果的考核情况;
3、期末考试(50%):闭卷形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样一份详尽的基础会计课程计划,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够系统地掌握好这一门重要学科的基础知识,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良好而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