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作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法,在维护住房公平分配、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篇将从财税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地方财政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涵盖了土地使用权出让与转让、房屋租赁与销售、房地产税收等多个方面,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尤为关键,它确立了政府主导的土地一级市场和市场主体间的土地二级市场的框架,明确了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法律基础,同时规定了开发商和购房者应遵循的原则及程序要求,为房地产业建立了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该法还对预售资金监管作出了规定,以保护购房者利益。
对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的影响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通过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扩大地方性基金收入范围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财政收入格局。
1、增加非税收入:在新的规则下,地方财政除了可以获得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出让金外,还可以通过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形式增加非税收入来源。
2、优化税收体系:房产税试点推进将使得地方政府获得稳定的经常性税收来源,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状况,而且对于调节收入分配、抑制投机行为也有积极作用。
3、降低短期波动风险:由于过去依赖于一次性土地出让收入的模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地方财政面临较大的周期性压力,随着房地产市场规范化程度提高,相关税费征收将更为稳定,进而降低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波动风险。
应对策略
面对新变化,如何妥善处理土地供应与财政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以下几点可作为地方财政管理部门参考:
1、强化项目预算管理:合理规划年度土地出让计划,避免盲目追求土地出让面积或单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加强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力度,确保每一块土地都能得到有效利用。
2、创新融资模式:探索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多方共赢。
3、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房地产行业虽然对经济贡献巨大,但其增速放缓已成为趋势,应当着力推动信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增长点,减少对房地产市场过度依赖。
4、深化财税改革:在中央政府统一部署下稳妥推进房产税等直接税体系建设,为地方财政寻找新的长期稳定的税源;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又迈出了一步,对于财税管理者来说,应当深刻理解新政策背景下的各种变化,灵活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在保证地方财政平稳运行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健康发展,通过不断优化收入结构、丰富增收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财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