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外合资经营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自1979年颁布实施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为规范中外合资企业的设立与运营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将从财税角度出发,探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相关内容及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概述
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一条的规定:“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办合营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这表明中外合资的目的在于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该法对中外合资企业从成立条件到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涵盖了注册资本、股权比例、出资形式、利润分配、劳动关系等多个方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七条明确规定了中外双方在合资企业中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25%,并且应当按照约定的比例缴纳注册资本;第十四条规定了中外合资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各项基金等财务事项。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设立过程中的财税考虑
(一)注册资本金与出资方式选择
中外合资企业需要根据双方协商结果确定合适的注册资本金额以及各自的出资比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注册资本中的外国投资者出资部分可以用现汇、实物、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等多种形式进行投入,考虑到资金流动性强弱及企业后续发展需求等因素,财税官员在审批时需综合考量各方权益平衡及公司长期规划目标,确保合理合规地安排资金结构。
(二)税收优惠政策利用
为了鼓励外商投资,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合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64号)指出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型企业可享受一定比例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4号)中提到了符合条件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等等。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日常运营中的财税管理要点
(一)财务报告制度建设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进行账务处理,并按规定编制、报送年度财务报表,财税官员应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金流动情况的监督与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二)涉税事务处理
1、增值税处理: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购买货物或接受劳务时应当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提供货物销售或劳务时则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财税官员应帮助企业明确自身业务性质,正确判断是否属于应税行为并据此计算缴纳相关税费。
2、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每年需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其上一年度的所得税情况,进行汇算清缴,财税官员需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并协助企业完成相应的纳税调整。
3、关联交易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纳税人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应遵循市场规律开展关联交易,财税官员应对价格转移等不正当操作保持高度敏感,维护国家税基。
(三)利润分配与再投资决策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对于外商利润分配及再投资方面也做了相应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第九条规定:“鼓励外商将在中国境内的分得利润直接用于再投资。”这意味着合资企业在实现盈利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留存部分利润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或提升技术水平。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各方股东的利益保障,更直接影响着我国吸引外资、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布局,财税官员在审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外,还需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积极为企业提供专业建议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全方位开放大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