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应届生的就业一定程度上也有了压力。就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职业期望、工资水平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公司的“薪资福利”仍然是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5000-8000元成为大学生普遍期望的月薪标准。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今年就业环境严峻,给他们的求职带来了压力。
供需不均已成为就业市场寒冬的主要因素。
在校招方面,学生求职需求非常旺盛。可以推断,供需不均是今年中国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不乐观的主要原因。
缺乏经验和指导已成为影响学生求职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调查数据,除了学院、封闭管理等客观因素外,超过6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简历/面试方面缺乏经验和指导,这成为影响他们求职的关键因素。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线招聘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工作,而且可以注重学生职前教育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求职竞争力。
根据调查数据,近90%的学生表示,他们对求职的需求仍然很强,他们正在有意识地寻找提高自己在职场竞争力的方法。其中,超过60%的学生认为实践项目和自学是更有效的方式。
金融、教育和广告媒体这类行业薪酬丰厚,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非常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倾向。
期望和现实是有偏差的。只有30%的应届毕业生月薪在5000元以上。在招聘阶段,毕业生期望的工资主要在5000-8000元/月和8000-10000元/月之间,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工资高于5000元。
但根据实际签约情况,5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只有21.22%的应届毕业生拿到5000-8000元,其中超过8000元的不到10%。
当代大学生就业普遍要求较高的工资,但实际工资与预期工资相差较大。
一方面,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更有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收入结构缺乏客观认知,导致对自身价值的评价高于实际情况。
因此,建议大学生应正确看待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个人竞争力来实现职业发展。
“金三银四”招聘季即将拉开帷幕,2023应届毕业生加入求职大军。截至目前,2021届应届毕业生已经进入职场满一年,他们的薪资情况与工作满意度给等待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参考。
薪资是求职者最关注的部分,大学毕业生被认为是职场中的高薪人群。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各大地区大学回收的2700份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月薪可以过万。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根据麦可思曾对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分布分析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为近10年中最高水平。
分区间来看,38.4%的2021应届生毕业起薪集中在4000~6000元之间,月薪6000~8000元的应届毕业生占比23.7%。而近期在网上被频繁讨论的“月入过万”群体,在应届本科生里只占6.1%,该比例高于2020届的(4.3%),但依旧是极少数人群。
即便是一些人们普遍认为的“高薪行业”,应届毕业生也很难做到“一步破万”。2021届本科生从业平均收入较高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781元),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6508元),运输业(6351元),金融业(6100元),平均月薪均在6000~7000元。
在高薪行业,大学生的涨薪空间较为乐观,但行业仅能涵盖少量职场人。在毕业三年后(2018届),毕业生平均薪资破万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10691元。
麦可思研究认为,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受行业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生(2021届)毕业初期月收入为7332元;工作三年后(2018届)的平均薪资可达到11281元。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年轻职场人在注重薪资水平的同时,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加看中工作的幸福感。麦可思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1届大学毕业生中,担任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法律专业人员、医护人员、研究人员等职业的本科生,拥有较高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82%、78%、77%、77%,但月收入不及高收入行业,较之“月入过万”存在差距。尽管在求职过程中,工资是应聘者最关注的部分,但 “工资不高但幸福度高的工作”在近年来受到欢迎。
界面新闻此前报道,近半数职场人优先选择“钱少、事少、不累”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期待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生活中,对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