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邓小平提出发展上海浦东。
1990年2月,邓小平对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事宜时说,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3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又说:“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邓小平的意见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990年4月,浦东开发开放启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有关浦东开发开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浦东开发开放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回顾邓小平同志在浦东开发开放背后的战略思考,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脉络:
1、深层的经济原因。
当时,深圳等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大胆改革和探索,对后来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产生了持续和深远的影响。
但与此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体制转轨尚不彻底,宏观调控的效率优先,经济发展出现了大起大落”,到1988年,出现了经济运行过热,通货膨胀加速,财政赤字扩大等问题。
2、政治上的触发动因。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西方国家不仅在舆论上诬蔑我国“停止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与“压制人权”,更是从经济上采取贸易保护、投资限制、高新技术封锁以及金融控制等方面的制裁。
1990年4月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是打破国际社会对我国采取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击所采取的一项有力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论和道路的方向性选择。
3、国际经济分工的推动。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面临重要机遇:新科技革命带来经济全球化,世界性产业结构大调整,形成全球性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发达国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跨国公司把眼光投向已经顺利执行改革开放路线、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市场潜力丰厚的中国。
但同时,周边国家与地区也加大了开放与引资步伐,这就意味着在吸收国际游资和产业转移上存在着激烈竞争。通过浦东开发,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宽松、更有利的投资环境,是应对周边地区竞争、进一步加速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
人民网-邓小平与上海改革开放
人民网-人民日报:邓小平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思考
深圳经济特区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深圳起步最早。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1979)、基建体制(1980)、劳动用工制度(1980)、价格体制(1982)、企业体制(1983)、劳动保险制度(1983)、干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机构(1981)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1979)?开放沙头角(1983)?先后开放文锦渡(1978)、蛇口码头(1981)、梅沙(1984)、沙头角(1984)、赤湾(1984)、大亚湾(1985)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3)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1984)。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经济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浦东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东岸,面积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0万。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标志着浦东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16年精心谋划,16年坚实步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独特的国内优势 浦东新区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依物阜民丰的长江三角洲。而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强。 优越的国际地域优势 浦东新区面对着太平洋,它的扇形面正好对着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就使浦东新区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各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大门。 基础设施 基础建设先行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之一。浦东开发以来的十三年中,先后投入约1800亿元人民币开展基础建设,相继建成了大桥、隧道、公路、地铁、煤气厂、航空港等交通和能源项目,新区的投资环境得以不断的改善。
滨海新区
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服务环渤海及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结合天津改革开放实际做出的一项跨世纪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全市上下十几年的奋斗,天津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落实中央全会精神,天津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对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天津滨海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滨海新区处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0万。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