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最近,在阅读《北京大学2018年就业生质量报告》时,小编觉得,这份报告,为我们理解?钱学森之问?,提供了一扇窗口。
北大毕业生都去哪儿了?两种去处引人关注
2018年,北大毕业生总人数为9603人,其中,签订三方协议的为2630人。在这2630人中,北大特别公布了进入部分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毕业生。其中,选择加入华为、腾讯和网易的,一共有182人。选择加入金融证券公司的,高达189人。另外,从北大就业报告中,我们可以知道,757人进入了机关,占比超过28%。从北大毕业生去向中,你感觉到了什么?至少有2个点,非常值得拿出来单独说说。
第一,在已签约北大毕业生中,超过28%的毕业生,选择进入了机关。这个数据,小编真的觉得匪夷所思。按理说,北大毕业生,起点更高,有更好的去处,也更容易发挥作用。可是,超过1/4的北大毕业生,在就业上,选择了当公务员。大家都知道,公务员的工作,就一般意义而言,普通的二本、三本毕业生足以胜任了。北大毕业生接受了更优质的教育,如果是搞科研,按理说影响更大。可是,在就业时,北大毕业生仍然偏爱?铁饭碗?。
第二,在北大特意单列出来的12个毕业生签约重点企事业单位中,我们看到,12个单位中,有7个是金融证券机构,有3个是互联网巨头,只有2个是科研院所。选择进入金融证券机构的北大毕业生和加入互联网巨头的毕业生,总人数高达371人。也就是说,在北大列出的12签约重点企事业单位中,选择从事科研的仅占少数。按照北大数据,2630人中仅117人选择了科研机构,占比为4.7%。
杰出人才的流失,比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峻
现在,我们再来直面?钱学森之问?,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之所以难解,其实不仅仅是培养体制机制本身的原因,还在于,即便是像北大这样的?最高学府?,培养出的人才,也大量流向行政机关、金融证券机构和互联网企业,选择深耕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在基础研究领域,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个问题,留不住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为严峻、更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